说起欧阳修,大家都能聊几首他的诗和词,也知道他诗词中的名句。比如《踏莎行·候馆梅残》及其名句“离愁渐远渐无穷,迢迢不断如春水”,《生查子·元夕》及其名句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,《蝶恋花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及其名句“泪眼问花花不语,乱红飞过秋千去”,等等,脍炙人口,有的意境深远,有的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。还有他的《醉翁亭记》: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”,也是家喻户晓。
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。后人又将其与韩愈、柳宗元和苏轼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,与韩愈、柳宗元、苏轼、苏洵、苏辙、王安石、曾巩一起,被世人称为“唐宋散文八大家”。
(相关资料图)
绕的有点远了,赶紧回到主题上来。
有人会问:欧阳修这个知名人物与商丘也有关系,他是应天书院培养的学生?我也是带着这个问题,进行大半年的探索,才略知一二。
大家看看下面这个表格,在《北宋时期应天书院培养代表人才建表》中,欧阳修在里面。
这是一个在学术文章和学术著作中,使用较多的一个表格,也在民间广为流传。我反复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著作和文章,包括《欧阳修传》《欧阳修年谱》等,始终没有找到有关欧阳修在应天书院求学的记载。
这是邱少华编著的《欧阳修词新释辑评》(中国书店,2001年版)附录的《欧阳修简谱》,可以看出,欧阳修没有在应天书院求学的经历。
欧阳修生于绵州(今四川绵阳),4岁时随父亲定居随州(今湖北随州),20岁时才在随州州试应式,荐名礼部。24岁,参加礼部试,考试官是著名词人晏殊,他受到晏殊的赏识。后又参加殿试,中甲科第十四名。
从欧阳修的这个简历可以看出,他没有来商丘应天书院学习。问题来了,既然欧阳修没有在应天书院求学的经历,那为什么很多研究者认为欧阳修是应天书院培养的人才?
我曾经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,学生,并不全是在坐在课堂上学习的学子,有些门生、故吏有时也称学生。如年龄比晏殊还大2岁的范仲淹,称晏殊为老师,是因为晏殊对范仲淹有知遇之恩,范仲淹遂以学生自称。
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应天书院的学生,我想,可能是出于对以下几种情况的考虑。
第一,欧阳修在参加礼部试中受到晏殊的赏识而中式,紧接着又参加殿试,中进士。这样,在欧阳修科举考试的道路上,晏殊是帮助欧阳修进步的老师。而晏殊曾在宋仁宗天圣五年—六年(1027—1028)任应天知府兼南京留守。晏殊在应天府期间,大力办学,开地方办学之风,又聘请在应天府守母丧的范仲淹作为应天书院的教学主管,教授生徒。在这种情况下,晏殊就是应天书院的老师,欧阳修是晏殊的学生,也就是间接的应天书院的学生。
第二,欧阳修与范仲淹交谊甚深。欧阳修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(1007),比范仲淹(989—1052)小19岁。欧阳修非常敬佩范仲淹,年龄虽小于范仲淹,但对范仲淹期望值甚高,有时不因自己年轻而闭口,而是写信给范仲淹,希望范仲淹能有更大的作为。在范仲淹受到保守势力的围攻时,他毫不犹豫,挺身而出,帮助范仲淹,替范仲淹说话。后来,范仲淹到西北战场守边,需要得力助手,希望欧阳修能来担任掌书记一职。尽管欧阳修婉言谢绝了,但这样一来二去,两人成为忘年之交。儒家弟子有言:“士为知己者死”,欧阳修与范仲淹是知己。
大家知道,范仲淹在应天书院学习五年,后又执掌应天书院教席,既是应天书院毕业的学生,也是应天书院的老师。比范仲淹小19岁的欧阳修,可否视为范仲淹的学生,或者应天书院的学生,亦可考量。
第三,作为文学运动的领袖,欧阳修与从应天书院毕业的学生,或者执掌过应天书院教席的老师,交往密切。晏殊、范仲淹之外,还有一起修《新唐书》《新五代史》宋庠、宋祁兄弟,修《崇文总目》的王尧臣、王洙,名臣张方平等。与应天书院的这些名人交往,也使欧阳修染上了应天书院的色彩。
第四,欧阳修在44岁的时候,做了一年零九个月的应天知府兼南京留守。虽然文献材料没有记及他在应天府任上与应天书院的关系如何,但想必肯定是关系密切。一则“知己”范仲淹出身于应天书院,二则“老师”晏殊也曾任应天知府兼南京留守。
以上四点,不知能否满足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。
这一篇讨论的是欧阳修是不是应天书院的学生。写完之后,心里惴惴不安,不知道还有没有欧阳修确曾是应天书院学生的记载,怕挂一漏万。甚至还担心,当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教书时,欧阳修有没有来应天书院蹭课的可能!所有这些,都暂作抛砖引玉之用吧。至于欧阳修在应天知府任上的政绩,且看下回分解。
标签:
说起欧阳修,大家都能聊几首他的诗和词,也知道他诗词中的名句。比如《踏莎行·候馆梅残》及其名句“...
格隆汇6月2日丨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向亚华电子301337SZ提问公司产品是否涉及DRGDIP相关业务另外智慧交
很多人对商务部:中国多地主动对接DEPA_加强数字经济合作具体是什么情况比较关心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具
【环球网报道】据路透社6月1日报道,美国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(CEO)戴维·卡尔霍恩本周接受记者采访时,...
2017年的中国联通混改曾经是央企整体混改的重要标志性事件,在此之后,中国联通也曾探索在省级公司层面落地